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毛选》浓缩版,近2万字精华内容,收藏起来随时翻阅!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22-4-23 10: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6 J) a' V1 A: A$ e% p4 y

$ Z* t% F. f) O& A
【1】

0 c2 `$ Z7 d% a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 }8 i, s( F/ g0 P3 q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 Q* y5 `/ b# K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 }) o; @* Q"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引自第3页)
8 f! }0 @* A7 s
【2】
; q' [* M  a( x& r5 O) `; L% |3 H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9 m9 C1 w/ a,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引自第17页)

! R( N& ]) \! w+ g: g
【3】
# l. g* n- S' A, X" f: ^; [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 l6 x  P$ Z+ m' x" s: C* R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引自第17页)

6 ?6 p0 a! K/ F4 z; P
人民出版社注:“矫枉过正”是一句成语,原意是纠正错误而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但旧时有人常用这句话去拘束人们的活动,要人们只在修正旧成规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许完全破坏旧成规。在修正旧成规的范围内活动,叫做合乎“正”,如果完全破坏旧成规,就叫做“过正”。
3 ~0 `6 a6 ~, M: _# \% }
毛泽东在这里驳斥这类改良派的理论。“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就是说,要终结旧的封建秩序,必须用群众的革命方法,而不是用修正的——改良的方法。
' c; [  a" g: y* n
【4】
2 j; P# s5 Y5 s6 u7 h
“引而不发,跃如也。”

, ^8 b# K1 M  ?1 o7 q+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引自第33页)
人民出版社注:这句话引自《孟子·尽心上》,大意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引满了弓,却不射出去,只摆着跃跃欲动的姿势。在这里是借来比喻应当善于教育和启发农民,使农民自觉地去破除迷信和其他不良的风俗习惯,而不是不顾农民的觉悟程度,靠发号施令代替农民去破除。

' V+ V9 {" q# A) I
【5】

0 k" {( }; m  ~
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 L6 O3 M4 n5 T/ a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 t: F3 l* n/ C5 J- @' l$ F& Z4 ^5 n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引自第99页)
" X& S4 b; _0 u6 x* G4 |1 m5 V
【6】
$ q) b' q- W7 x/ [6 ^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 N: Y# l8 E, _'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引自第104页)

% {8 M# L" _$ y3 S- W" W
【7】

$ U3 N: |; g5 L8 G/ ^* I  _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 ^& U+ s/ ^4 M6 z* h2 D* P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

" e* L" d  k! f6 k9 l; ~( n$ u) {
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 T0 m, Q) v; w8 Z, E9 E
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 j' {  A: M8 i1 p0 B- ?% K& [: R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引自第109页)

+ q7 h( s* Q2 V, E& B
【8】
+ k/ b5 D1 @/ f( I" b# I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6 [  M) z( L/ I% D- p  A0 H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2 G6 Q9 V1 i) U2 F% {0 o, Q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

+ ?% P% ~5 j! p2 E
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见《论语·八佾》。原文是:“子入太庙,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w" y% J8 E$ f5 `
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0 x# Y2 I/ a3 s/ `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引自第110页)
/ M9 b# Y3 ]* ]& e& i" V# T' s
【9】

7 H- N& x& S! o+ M+ \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0 {/ R  x# [1 y: y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引自第110页)

' X6 O1 k( d/ Y% [
- K  c5 [" n1 S! m+ d
$ e! C7 ^, ?8 L) D: e+ Z' v
【10】
$ `: S/ E6 F7 E  ~
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每一个同志喜欢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即是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
/ ?7 K0 Z* h% c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3年8月12日,引自第124页)

# U( b/ I- v8 o. L3 O
【11】
! Q& V9 X( J  y/ S0 a/ R* G, Z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6 d$ }( m9 c; g# G; A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 ~% |: N. M5 ^' P8 j2 n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引自第139页)

2 Q1 e7 q6 @' M8 E3 E% q1 o
【12】

* n; g- {4 H: c- ]; D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
5 K9 k* d$ p7 V" K. f$ S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引自第149页)
* ~& P" H6 J2 E5 C& c0 C
【13】
  r4 K/ }7 T- y* a  i- g
人中间有三岁小孩子,三岁小孩子有许多道理都是对的,但是不能使他们管天下国家的大事,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天下国家的道理。
! v! ]' k; A. V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引自第155页)
/ A1 F( f5 p) z6 U+ u3 ~1 t6 |% E
【14】
3 ^6 i$ C* s: x+ r
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
2 o! x" `5 R6 J; \/ l5 j- w4 ~2 f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172页)
7 P2 R( b. {% m7 p4 V
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 d- ?" n# y3 n+ D
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
! l3 @6 b3 ?( `* z( q- m9 N& U+ T
……战争历史上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
# _8 O4 R! f' \; H) f6 d& @
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全局的重要性。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3 G* \7 j' L* P8 o;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175页)
' l: ^  z7 L; J) v8 d
【16】

& J! D# u; `' v5 [# Q) i7 T* D+ Z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 j4 H: Y4 \! A7 c  s!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181页)

8 ^6 h; U! ?3 {' d  ]8 i
【17】
1 M; G" T6 m) }' R# o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187页)
3 |( a" X& Z( b
【18】

# \+ E, f% a* H- W
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2 C' S/ |# ^3 p$ M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01页)
- @+ U& g- u' }& E7 l+ e
外国记者曾问过任正非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成功施压其他国家,让他们抵制华为,那会有什么影响?任正非引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句说:“西方不亮还有东方亮啊。北方不亮还有南方亮。美国不能代表世界。美国只代表世界的一部分。”

% o+ a5 r: l3 H- d- E
原文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这其实是一个很客观的结论。在敌强我弱的时候,保存实力,准备最好的时机才是最佳的选择。
6 e* W- A9 S3 o5 v% q7 T) Z+ j
【19】
# {/ ~- F8 ]$ B& c5 C/ I$ }, t( ]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 F$ |2 w/ J5 z3 _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 [4 L. a! K: x+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03页)
- O& \. ~6 p* L" {
5 F' W5 T9 }- m3 W# m2 _- i+ g; }) ]
' V& ]# U4 z" m3 |
【20】

, O. S+ q9 P  `- D
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1页)
% E, ?: x- }5 V6 F. |# f
【21】

! X7 W" b3 q5 b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5页)
$ u# t8 z  b$ P2 }" O8 j
【22】
  M2 `( z$ |% e
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内大方向也受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
# |# f4 i; a" S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9页)

8 k- e* w# y) v5 Q, w
【23】

& x" a1 G5 r- ~: Q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6 x! `. a6 e3 {; @$ B2 Q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里手,湖南方言,内行的意思),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 C& O2 ^- n. y. Y3 E+ `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 O3 P1 S: Y0 [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 Q3 F7 G: w6 W3 ~8 ?4 q7 u$ X  v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引自第287页)
2 S2 V- [5 g& G5 c: ?3 W
【24】
: w0 T' c+ Q" `, Y9 R1 w4 @+ Z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 F3 p2 @; m4 k$ x/ u+ i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 z- y% [9 a$ e! m( A$ Y5 \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引自第288页)

0 F, a1 Y0 V3 ?
【25】

  X: }* d8 u' p% b# J; W8 L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 W$ c. A- p; F  @7 S/ J+ W8 P- j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引自第296页)
  I" Q' E$ d& W
【26】

5 Y+ @& k2 X' ^2 i9 q  ^$ C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 [! K3 R# l$ S1 |( @; U* @9 z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 N5 w! V8 \1 A6 I: Q2 }
(《矛盾论》,1937年8月,引自第305页)

2 o2 K& R' e2 M- h& `% |
【27】
+ S. y# A* p$ Q* [. s- e% `
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 W; e& ]1 c6 `. @
(《矛盾论》,1937年8月,引自第313页)
6 ^$ S2 K& ?, d( v) W
【28】

& M. d& D# L0 t3 t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0 s0 r2 z  ^$ K# v9 y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

" E! j5 L% k- [+ p9 a
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其变化。
1 c. ]" \* F: \4 j  v  {, h+ w. j" r
(《矛盾论》,1937年8月,引自第323页)
9 Q. A; h, f* h
【29】

( s1 C. v# {0 A" }! @* w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3 Z7 o5 c2 D" e6 I1 r9 b2 ~* n
(《矛盾论》,1937年8月,引自第333页)

* y  g: F7 r" \* ^& W# e. w
【30】
3 K( d& F) X) {  s1 H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1 z" }$ ?/ ]+ {# Z" F
(《矛盾论》,1937年8月,引自第334页)

- q" G$ ?; a/ e- E( w
" v1 c2 E/ p/ f" c8 V1 J
. Y+ }1 P2 k; h5 c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 a' e- c: _  Z( P3 Q
【31】
* ]" H- y/ Z' p; P
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6 x9 y' t  m4 o; Q. C( r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1937年7月23日,引自第348页)

) N3 T3 j3 w) B
【32】

: E$ I2 I7 l* t2 {5 }1 N' E6 f
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

2 ~6 f/ B/ ?4 _$ F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1937年7月23日,引自第349页)

' x6 q8 K5 I* M% Q2 H: p5 f$ w% I
【33】

! o9 [0 A$ s; g) x# c6 {: Y
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

7 F  q4 x9 V; L
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队,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
* K5 z1 m1 @. t& S$ J  Q6 C, M
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
( m. C2 X1 z; p) |7 h4 ?1 m* h8 H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

6 w$ k8 Y. L6 Z1 j/ t! L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

2 u! D9 b& M- v; m( U9 x
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
9 v9 w( g6 z7 l, T+ i7 \9 {
办事不认真,无一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

$ E( X  t% D2 _: z3 a# a/ k& R( h
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

$ v1 n: j% o* ?& G
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

! J& _% N" f: |# f( |* x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队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 D9 i0 H2 m6 D# L( \" e. l
(《反对自由主义》,1937年9月7日,引自第359页)

; l2 m, H4 {. u! y7 Y8 B; i8 o
【34】
' o) [4 Y4 L  r
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

6 I$ F7 D5 p; O" c* d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引自第407页)

& c/ C& k' L! G' `2 w: V# T% G
【35】

6 `# o5 b7 w7 W5 Q4 {9 c( w# c9 y
“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作战的原则之一。

- K( Y. I: L* k# \: D8 P% x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引自第409页)

' k8 u8 d) i: Y# E
【36】
1 Y0 T" N6 V( N6 u8 b
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从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
0 ?5 O) S$ C# X; T
因此,是要有意识地去争取的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
- ?$ D4 {$ g9 k- n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引自第412页)
" q" Q- t- V' U6 ~* t
【37】
) k  `" N. m* |: T2 q
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 e# d3 a3 m" h* q- _, j
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
3 m+ }8 _6 V, {  m1 q2 A3 g
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6 ]* ^. M* t) B: c5 ^7 h/ E0 K. Q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459页)
8 e4 Z, f; g. u6 I
【38】

9 O5 h- e4 V/ W; q7 }8 c' D/ m" K% W
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

1 ?& n0 p/ h; b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486页)

+ V" ^9 F& ]) g3 s9 h; R( U9 T
【39】
) L3 M  u6 z! W, _" R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 y& f8 Y3 v) {! d; F3 j) N( b
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
3 y9 j5 {. |2 d; ?
“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 q, M0 E; a1 x. ~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492页)
# D- u( |2 S# p# t* S* G

+ ?- n8 Z9 c1 x5 z" t0 s' x2 m# u. [' Q, T  ]3 R) X
【40】

- i1 Y0 x2 K" P" J/ y
世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 f! i  ^/ {6 I" r; S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503页)

. L& Y8 ^* D, l: Z# T
【41】

' D( i* ~" `% f( D8 ]: j
且得之于此者,又失之于彼。
4 ^4 k0 }) z% Y8 B" V% H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505页)

: z/ D( x# E! T" w& ?5 @8 j
【42】
0 E' J( G) P( k& m' I# A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
# J1 m* H2 h! W9 \6 P0 d. Z) a" H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以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
' V/ w2 c. f1 [. I
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却争取了,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的目的却达到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却取得了,没有起来的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加了。

1 G( ~2 }. Z1 U
这种血是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白流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失全部的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

7 Q2 D3 r6 |3 q& M+ T
资本家做生意要有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赌本,孤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
& V. y9 N$ y, @: l/ h
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 d! K" |0 `( Q# P# g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509页)

4 D/ c) G( U! s3 z# H- V
【43】
  s% x7 C$ r6 N. C/ o5 [! x
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

  h  A9 t+ R. l/ r* n
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

9 V2 E  {' I' d. I6 S9 g/ `' N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引自第527页)

  ^$ g) w0 k/ Y" z- A" E3 i. [
【44】
4 W4 H( _! i; {, {7 \( i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 R1 C4 m$ v) a) q+ g; @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引自第535页)
: G9 M# s% F: {; i/ {0 {6 t5 ]
【45】
1 j9 L- Z/ Z' ~' Z0 b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 F) c- v2 {  U  s9 T! f5 P9 V7 n! I& R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引自第547页)

! F+ B( n! u/ o4 v0 A
【46】

' I( j2 ~; x2 l
正如孙中山先生说过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Z; `% X4 j* G, H
(《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1日,引自第564页)

# j7 U- s- Z" l# o5 w( L
【47】
/ q) d0 R( M( I; X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 q8 U; [: {6 V. q5 h( K
现在许多人的文章上常常有句话,说是“无使亲痛仇快”。这句话出于东汉时刘秀的一位将军叫朱浮的写给渔阳太守彭宠的一封信,那信上说:“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朱浮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政治原则,我们千万不可忘记。
. P6 u: s- c- F6 s( ]3 z! B5 O) v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16日,引自第590页)

4 j! W, C& V! Z+ k8 ]% M& ~3 L$ _
【48】

% q3 j" |( Z5 a+ q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 z+ E: T$ O+ G9 k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16日,引自第590页)

. R1 q  r) G! \5 j
【49】
* s! {; z. ?. t& [6 \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 v4 R7 l3 o, g7 o4 Q0 D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 S/ n" w7 y! T. F3 U) _' s# b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n2 a4 J. W  Y& I7 J, [. m
(《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引自第660页)
9 S7 B2 f, X4 \) T8 f1 B; w

# H7 a! h4 h. B% `+ K4 F6 _# L* O4 h! H
【50】
1 E7 X2 r" P0 q7 ?4 ]6 u, s& {- j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

. _( ^1 Z1 [( ?  U/ j9 a8 i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引自第664页)

$ E0 |2 |7 D, O3 F& I3 e
【51】

$ j/ h" o2 i- S
在今后的世界中,“中立”只是骗人的名词。
$ r! X- x! \" |$ Z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引自第690页)

' X" L" {  @2 b5 H% k0 w6 e( Z
【52】

$ F; l! `' T' a  f# G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8 q( X( l( s( N4 O% ~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8 a5 b7 E7 _$ T) H7 }" Y" f  c+ F
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 O; L, v6 i9 A" W- \+ _9 R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引自第707页)

  _! C4 M! ^& f! M3 I) M/ Q4 s
【53】

8 |' _0 I( w6 E7 I0 w
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 d( x- ]: [' g' Q+ M0 r# J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40年2月20日,引自第732页)
: ?6 Q# f) R* q/ m- ~5 ?
【54】

% e' u0 H4 K. Q& t3 I# P; m
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 X' l' a+ t$ o8 t0 x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6日,引自第742页)
" d* M; g6 ^1 k4 I9 v) Y. `' l
【55】
3 p/ x, ^0 o% \
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 Z, \( J1 |, r2 ^/ x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1940年3月11日,引自第745页)
5 b# o1 j7 M; m
【56】
* H: H: D8 F# b! P6 H  O) f
我们的策略原则,仍然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 ~. k; d5 N0 @  h. j8 E5 x
(《论政策》,1940年12月25日,引自第764页)
' H7 H- c2 e5 C) T( J
2 F" l8 ]. Q* j5 c

: o) e0 x, w) M5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3 Y6 ]* T$ I& C! i7 B9 @
【57】
& I8 D! e% |, _2 M+ ]' n& Q3 v
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
2 o/ m: q! S0 u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引自第789页)

' q% H7 O% V0 f1 i
【58】

# i6 Q/ K6 F: Y( m* s' w' ]
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6 g! Z8 u; ~( A8 i" F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引自第789页)

+ D1 n, d5 F) W! w- }
【59】

- O. [8 P0 c& f" q9 E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

9 Q4 B; ]9 R! }, L& o% l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1 K1 `+ T( p" I+ [/ q# }! u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引自第790页)
( ~/ M# i+ @, q5 K0 B) {
【60】
! T# U+ Z2 {2 k( R
有一副对子,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7 ]1 k# D. {4 {3 Z
……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 E6 v* B  U( T6 ^5 G: t3 B; ?* A# r- c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引自第800页)
7 R- U2 M! W( z5 N! H2 H9 Q# u
【61】
, m% l8 H% u' y" I% f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j: |2 P/ w4 X) B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引自第801页)

+ ~/ L8 B! y3 d9 l0 ~
【62】

6 `' l! J( M$ {. J* n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

* i/ A& h8 X) a7 k8 j# x
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对于好谈这种空洞理论的人,应该伸出一个指头向他刮脸皮。
! h7 V0 O, D% M6 S. @
(《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引自第817页)
5 I6 _5 _; M! t" V
【63】
" S+ W) x! t7 I1 @2 D
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 _% Q8 W- @) \, N/ W6 ^/ y/ S
(《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引自第833页)

! @2 a- N/ S. g5 t: ^
【64】
% V- _, i% {; `! J
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
3 _' b0 v1 j3 D, M$ ~5 n2 D
(《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引自第835页)

7 g0 p$ x' @/ s7 i: P
【65】
& R- X- x+ a9 M& C, N' e% r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
( J" h" i. E4 b! n: D
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
- d5 i. ]: g+ K: v) t# N
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

+ J7 `: e9 J1 f& F* t
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
/ v  f1 {, A1 _- e
(《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引自第839页)

+ z7 M9 y2 m, T$ P7 V% _* Y# C& q, ?% v7 D% M$ w6 P8 U
7 W8 A: M# M" b$ k; M* E% N, w( p
【66】
) C- c; P, M9 D+ Q' u4 e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 E9 l9 A5 Z2 N+ X4 Y4 t8 `
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呀!一个人偶然一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作文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4 R7 ~0 w: k/ E
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3 s# G8 o* D0 a6 n
(《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引自第840页)

& U: |8 N% \6 L4 \1 K8 G3 F8 F
【67】

, [/ E7 t% g* ~7 N+ U- }' d
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Y6 a( }. x3 X4 S* b9 i: e% t+ p- O: i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引自第871页)
5 b7 v2 e4 S9 u6 s4 R9 }
【68】
8 s# q7 _! E- M7 Y0 Z
现在要问: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
5 P  Q  e* b, u% ]+ x' z
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已经有了事实证明效果坏,还是照老样子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
8 l' N; P. J9 ?& b1 _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引自第873页)

3 a1 P2 V6 b' k0 ~
【69】
& p8 M3 v. V3 Z9 N1 Y& |# b0 L% W0 F
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
: ]& a6 o( m+ u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引自第874页)

' }* a4 h! s3 x* s: \
【70】

* I& s5 ]9 B+ D* M9 I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9 D( q( M" C" b! e+ c6 T(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引自第877页)

! `5 z* v& w2 R3 j
【71】
- b& L& v. l$ b
普通的人,容易为过去和当前的情况所迷惑,以为今后也不过如此。他们缺乏事先看出航船将要遇到暗礁的能力,不能用清醒的头脑把握船舵,绕过暗礁。

8 w1 i* A0 M. Q# Z( }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1942年9月7日,引自第881页)

: o: d' H7 N, X5 W, a
【72】
" C$ z5 b- d. B2 l" W2 A
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 要闹出些毛病来,这就是由于习惯的力量。
  U* ?3 P1 P8 Y$ P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1942年9月7日,引自第882页)
% D5 t) J1 H3 v: p, T7 V- q8 i0 K
【73】

" c+ P& i* o6 B# s1 k1 H
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这一真理,不是被明白无疑的历史事实给我们证明了吗?
! T7 O. N# ?9 Q. r) }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1942年12月,引自第892页)

% t9 u: b/ B+ T' |
【74】
5 e* G, J2 x; L2 @  x+ S/ J7 b6 s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o* t5 g$ x2 t
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 V. h" A/ P& M7 `' J! u
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Z6 T0 ?5 ]6 l1 f' Z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引自第899页)

, S: Y& F4 J. k  {7 T
【75】
: `$ s, v4 N% v
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

/ Q( R; ~' A: u0 r% W7 s$ B
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

: c, q0 w/ [% q4 ^* n
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以致引起下级在工作步骤上的凌乱,而得不到确定的结果。

$ ?, |6 N( s8 r+ u6 `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引自第901页)
4 L2 G% L! P' @2 b+ \
【76】

! W: h' G% A8 j+ k' v. b! m( P
列宁斯大林经常劝人要善于思索,我们也要这样劝人。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

' n- p! a5 A2 a
(《学习和时局》,1944年4月12日,引自第948页)
" s2 O0 Y; t- L0 X
% S( k  {8 l3 b; [4 U* o
8 S5 W2 U- J9 G  B: b# A
【77】

( K+ r8 P! A( _% [( A. E
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

/ F0 h" H5 S9 {2 Z) \4 o) @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引自第1012页)

0 U3 e. t7 q9 c5 E$ O
【78】
( p9 a+ m) @% }( |2 `
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了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群众是否已经了解并且是否愿意行动起来,要到群众中去考察才会知道。

2 o; J- x/ j* h7 f2 W$ h) K
(《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引自第1095页)

8 T5 ]7 o& `) T' v! B, d, e# }) P4 }
【79】

7 _7 B! v) c( R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0 w) g- ~  T) a( H) e/ r# e0 `8 I
(《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引自第1097页)

' E- `# l; X* D- e; H' B
【80】

5 N" m% W( G% `# P7 A" L
只要上面善于提出任务,放手让下面自力更生,问题就解决了,而且能够更加完善地解决它。

* Z; T/ V/ ~0 M( Y
如果上面不去这样作,而把一切事实上担负不起来的担子老是由自己担起来,不敢放手让下面去做,不去发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虽然上面费尽了气力,结果将是上下交困,在目前条件下永远也不能解决问题。
  `4 S$ S$ @+ A
几年来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已被证明是我们解放区在目前条件下组织一切经济生活的正确的原则。

/ ^6 M' y, Q& J$ @
(《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1945年4月27日,引自第1105页)

9 }; @% ~( G0 [# I* d4 |6 G) ], t1 }  W6 o
0 x8 A5 ^5 P' b4 C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2 ]4 U- |- o( e' E0 c
【81】
' Q1 c+ }: ~1 e
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
+ {" I- F* K4 [0 @5 D/ J7 Z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引自第1123页)
2 |  |  i% |( ]/ M+ W
【82】
  s. }  B6 M: H5 a
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
) H  s6 M) K# F% _
……手里拿着扫帚就要研究扫的办法,不要躺在床上,以为会来一阵什么大风,把灰尘统统刮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作空想。
# x9 \/ q7 J- N1 y1 f: M$ W0 I5 i
中国有句古话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黎明者,天刚亮也。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打扫。这是告诉了我们一项任务。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有益处,也才有工作做。
- F0 c7 g9 u# k1 |6 b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引自第1131、1132页)

- ]% p' q( l; i9 p! l7 K
【83】

' ]  X: ^5 q+ \7 Y! _) i' y' i
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 w6 C/ m; t5 i: `6 B. `4 r
(《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引自第1156页)

- }; G! G5 m8 {3 a' N7 d! f
【84】
8 d( O! U, q7 v8 H
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
  U& b  P! o. O! L( _, M5 ?+ ^
(《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引自第1159页)

, }6 S& n1 `7 q
【85】

+ g0 \# x; l3 l5 ?2 F$ w" _- L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0 \+ J" M* ]; w3 s
那些地方的工作是很艰苦的。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

6 n6 ]- g5 g9 Z* c2 O
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
8 |# R/ d/ ?0 q9 L) Z4 C! E
(《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引自第1162页)

/ Q2 @: f4 L( e0 R3 R. S! W
【86】

. n  W0 e9 b. D+ m/ u6 N- \
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 h" w! O/ q0 S$ e( N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6年9月16日,引自第1198页)
: Y' b; s2 ~" U$ P- [
【87】

& V+ d. H& R0 y1 w
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
" u2 ^  c4 i6 J: a# d- {
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 A: u1 a  S, k; L; O1 T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46页)

1 b7 D  z, H" d
【88】
9 W) E0 Q9 Q2 Y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 r% ^6 Y9 X$ Z4 X# k9 i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47页)
0 i) ^9 x# x; \! B. h3 M
【89】
) W! }! I: V0 \! H1 a# I) L
我们自己的命运完全应当由我们自己来掌握。
- P9 f7 |/ n0 F1 |" c
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
2 K+ ^* V* m" r# n& `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60页)
& b* y: F  G$ _" S( M2 C/ o
【90】
0 a$ q  w' p% M6 y5 j
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 K6 X: X! ~  C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引自第1318页)

4 V+ M* d% [) w$ |7 T4 r9 ~% @& @
# A7 _* k; |* P" h) @3 \$ \
4 f! H+ S6 z7 ?- }. P) M# S
【91】

& ~+ Q6 h0 z( f; t8 S  w. H
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引自第1436页)
: e1 a3 C1 T; O' N8 J) W
【92】
# Y4 O: H% `4 y+ `$ T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

6 r' ^  W: Y2 E) x- A6 E' V. `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 ^7 Q7 p+ a$ z1 }- E7 H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引自第1439页)
* c# z+ p0 ^/ w# W! Q
【93】

4 I; L% {7 C. F
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 H) @! u' R* `  u  y! w6 [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引自第1440页)
1 z: T( S& r1 W. b
【94】

- y- C; @1 Q0 U4 t
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 f2 G" A) s1 m& h% c/ _
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

0 S, L" B( ~; ]! K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引自第1441页)

' L6 ^. U) ~* M: ?: m3 W4 S
【95】

+ d9 t, ~  M! O7 z8 t+ R8 \
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
* h8 ?& [. q0 @. L3 N3 ^! L: }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引自第1442页)

+ B$ z& n0 H; W9 d$ L! b
【96】
- y. L3 L8 O, C& q: h5 v  Z7 q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 D- t5 L1 n$ V# M5 V7 R6 m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14日,引自第1488页)

" v( ^+ `9 _! @
【97】

5 \* q& r) h- T* H+ t1 f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2 `+ ~+ q$ ~) e5 D
(《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18日,引自第1495页)

; j% e4 b$ J; m! I! ?
【98】

# ^% A- [1 B: o; T: c! }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 y  L: e) o& ^4 s1 G. [  ]) j
(《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18日,引自第1496页)
. [9 Y5 }: W. K9 ?
【99】

2 \/ P0 E4 h0 t* z
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6 H9 A% e9 t% R. a" U( _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16日,引自第1512页)
0 J" u" R4 y  G" Z+ J% p5 }! Z
【100】
7 {4 u5 ~, `  P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
7 D+ E* K( D( }! Y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16日,引自第1515页)
3 T/ w) t( k; k" c2 a' Z! j1 S- b
* f. {, O* w. D* m  \
2 {" t* s3 y+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0粉丝

740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