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靠爬格子吃饭。累计写了近千篇新闻稿件、公文材料、理论文章、报告文学,还出版了《机关的机关》系列专著,创建图书市场上的畅销品牌。那天搬家,妻搬出一个陈旧的大纸箱子,我好奇地打开一看,里面盛满了我几十年来各类文章的获奖证书,有中央级的、也有省部级的,有特等奖,也有一二三等奖。我们走南闯北,搬过N次家, 不想妻竟然一直带着没舍得丢弃,现在集中起来看看,引发出许多有滋有味的往事回忆。 ) S& ?7 g3 D- I- z
) o; U; t7 y% K
. V4 _+ E: g& L) w4 D. X# a2 r* ~: C
4 a$ [( Z: h m1 A% a% S M; \我1975年高中毕业那年,因喜欢写点东西被选调到了公社报道组学写新闻报道。虽然时间不足一年,但也算是有了“爬格子”的体验。1976年投笔从戎后,我喜欢写点东西的热情有增无减。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78年底师政治部举办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我有幸成为40多名学员之一。7天培训结束回营里后,我按照在培训班学到的“五个W”,写了一篇消息发给军区《前卫报》,侥幸撞运刊登出来,虽然仅是一二百字的”豆腐块“,但是这期培训班学员第一个在报纸见稿的,师领导机关爱才心切,把我由战士提升为干部,调到师报道组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自此我在“爬格子”的路上一直没有停过步。 4 {- G3 X Q) r4 B8 O" p
: a$ m9 f9 X J1 t, x
9 }- y3 ]8 a; o0 e * n) \+ J. |9 u& W# D# r
+ Q6 n# a5 s+ u% l& c在工作的近40个春夏秋冬,我从基层连队一级级干到总部机关,当过一般机关干部,也当过机关领导干部,爬格子始终是我的主业,直至退休后,还是喜欢写点东西。所以,对爬格子的苦与乐体会深切。
0 K/ y2 b. T% c; Q2 x
% B9 w9 ~4 f! \* ?% ^
4 c% ]1 I) t# P( S1 `/ ~$ G. ~& i0 X( b
( M0 Z9 p0 |- E6 R * ?" ?. x. Y9 l2 r
6 C# A a. @4 e) N, A W& x2 W7 c
+ V& S7 n' e# u: s" S& E# W& z6 a! [) ?6 I/ _$ k
) d7 K! n3 b1 H; j: C7 o
- B7 l8 K4 b, f( A爬格子爬格子,一个“爬”字,形象地道出了其中的艰辛,谢亦森先生写的这段顺口溜,我认为是最精到的刻画:
; Q9 V3 n* K% _ b& A0 U# V" A1 Q) A9 D5 F5 P8 X7 Q
6 h/ N; Z+ c4 m# H; {
) o; t% z' P) U一叠稿纸桌上摆,弯腰曲背爬呀爬!
! Y0 ?$ N! F d7 `5 R( z; \$ p% b, }; S, V
爬呀爬——
' b) {) |. N2 l. d( k4 V6 [8 T( I( Q v% R
字是脚印密密摆,句似长路步步夸,
; g, b' u R- |7 C
' J/ f+ P# d8 h& S S8 X- q9 [7 p8 F句句字字皆心血,好比上坡爬山崖; 4 E) Y! m9 y% ^
7 c% k b) g( |9 Y. ]/ B/ E' I爬呀爬—— ) l4 e$ e f" W+ L$ Z
% _& t/ o$ K4 k+ [; N* t# D
咬碎笔帽捻断须,尝遍酸甜苦又辣, , a" ?* ~% Z4 h% S+ I7 a0 `
8 X1 T/ t7 n a, r9 `1 ~
顾不得眼角起皱纹,顾不得青丝变白发;
* q; k% p: P. w0 ]
$ @9 u7 @; }; x6 I, y, O爬呀爬!爬呀爬! 0 h! t) E/ v; O0 o# I7 h
, _ h9 u) A4 G- r) f
抽了多少烟,喝了多少茶,
S- \; Z- U M! `! `8 `7 W( D) {
5 r w5 N6 R }9 L2 u/ u5 l* N4 |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
]( K3 x% ^$ C3 E
" g7 i" o4 { L; N& q9 @顾了公家忘“小家”,怎不气坏了孩子妈!
/ d6 B! e& A( p# Y2 X5 W* j
/ D& F/ \6 T/ }8 y4 w7 R2 O5 R
% P1 i' |* v1 f* a" W; \; j7 `& i8 S( P% d) E! w' _9 @9 ?
这些看似有点调侃的话,道出的都是真情实感。爬格子的人,被尊称为“秀才”“笔杆子”,表面看很受尊敬,很风光。但实际上,机关的笔杆子可真是个苦差事、累差事。业内戏称“四水干部”: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尿黄水(上火)。 + c \5 g6 H% k& B$ q; N0 c* B
4 f2 C$ `: ]% O$ P8 c
; q, q0 X1 V: ^4 O$ u
* z8 `/ W& D! Y& l) u! @说爬格子苦,首先它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我在宣传部门和组织部门都干过,无论是宣传部门的新闻报道,还是组织部门的内部材料,都是创造性的劳动。要步入笔下生花的境界,有文字功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笔杆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平时多调研、常积累、勤思考。所以爬格子人的大脑,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当任务下达,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心上,走路的时候在想,吃饭的时候在想,连睡觉的时候也在想。半夜时分突然有了灵感,再困再累也得爬起来记在纸上,生怕一觉醒来忘了。
- e, Z3 }+ ^3 N2 V( F+ {
1 f' W$ H1 ?) y' u 1 ?0 ~$ E) \9 _! z1 e- [
6 N" e, V! c% ^. c' W爬格子之苦在八小时之外,没有吃苦耐劳、加班加点、连续作战的精神,是很难坚持的。时下对于加班加点写材料、推材料,似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磨砺不成熟,不加班不成才。真正有作为的“笔杆子”都要经历吃苦过程,从接受任务那一刻起,就会感到沉重的压力,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因为一个问题,因为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痛苦地琢磨好半天,还可能没有结果;有时感到脑力不足,身心疲惫,心理和生理承受到了极限;有时时间紧,往往夜以继日,连续加班,打通宵甚至连续几个通宵都不鲜见。 记得我到总部临时帮助工作期间,陪领导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8个昼夜24小时都爬格子(写讲评材料),平均三天就是一个通宵。眼睛红红的,眼圈黑黑的,脑袋懵懵的,身子飘飘的,两腿软软的。后来我把类似现象总结为“昏天黑地”。
3 s; {; R2 u- ~- Q/ L
0 Y) L# M8 ?! R0 z7 ?# w. l; D # L0 Y9 h \" o* `* M, c) o
, c9 }# m# {; B% j
我觉得,爬格子之苦,还有承受世俗偏见的精神之苦。对爬格子的人有偏见,这大概是各级机关都存在的现象。最形象的说法当属“一等秘书提提包,二等秘书订车票,三等秘书写材料,四等秘书编简报”。写材料、编简报都属于爬格子的范畴,被定位为三四等机关干部,可见偏见有多重!不少机关存在着这样的不正常现象:有的不在乎,甚至鄙视写作,认为做具体工作是务实的,写文章、耍笔杆子是务虚的,搞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没有什么意思。有的在评价一个人时竟然把会写作看作是素质单,认为“他不就会写点东西嘛!”实际上,存有这些偏见的人,多数并不是不知道公文写作的重要性,而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为自己解脱找台阶。有的不刻苦,害怕爬格子,从而失去了锻炼机会。有的不谦虚,草拟的文件明明不怎么样,还自以为是,别人看不上他,他还看不上别人。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里爬格子,的确有点苦不堪言的滋味。 6 p; ~ N6 U! h% W* N& G9 O. e
: Q3 t, L, F6 U- d1 l. K, l
7 ]' f3 n% i8 @# y# K8 G" \5 Z7 A& i
3 {. w5 O* Y! m# f* D: U1 Z苦吗?爬格子确实是苦,但苦中有乐,所谓痛苦并快乐着。老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在各级机关工作近38个春秋,发现机关工作有一个怪现象,越不会写材料的人越没有材料写,越会写材料的人越有写不完的材料。每逢这时,我总是宽慰自己:不要把这看成是吃亏的事情,其实是沾大光了。一个人要长本事,平时就要多抢挑重担。实际上也是这样,不少机关干部见了类似写材料等重任躲得远远的,工作挑轻的,力气是省了,增长能力的机会也就放过了。人的能力强是工作逼出来的,铁肩膀是压出来的。我们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平时一定要多写文字材料。当然,加班加点爬格子,必须以一种热忱而有趣的精神去做,尔后才会有成效的。如果是以埋怨的态度去做,或是专门想引起同事或领导的注意,博得他们的同情或称赞,那么工作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成功的人并不是希望获得他人的称赞,而是因工作本身有趣才去这么做的,对待工作的态度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一些,这大概也是一个人成为“潜力股”的必然趋势。
+ Y+ f9 h p# U! ~( W( ~/ q H2 m3 v) j2 Y/ B+ \
( I: \- Y+ j+ W+ z# k2 g, P' ^6 z
9 u, B+ j- Q3 |& s& _1 h爬格子之乐,乐在有了工作调动的通行证。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大大小小调动过十多个工作单位,或从基层到机关,或从机关到基层,或从小机关到大机关,或从山沟到城市,还有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每次调动,就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花了少钱吧?”我感到非常不解,调动工作都是用人单位选调人才,个人怎么还得花钱?我有一个极朴实的想法,无论哪个单位的领导选调你,都是看中了你那能爬格子,不是看中了你能“送礼”。要得到领导的欣赏,你把他交代的任务完成好,把该写的文章写漂亮,这就是送给领导的最好礼物。如果他费劲把你选调来,你什么活也干不了,什么任务也完不成,证明他看人不准,让他多丢面子?领导对“不争气”的下属,是断然不会喜欢的。我觉得,人生有了这样的工作通行证,吃点苦算什么?
! o* o# _0 {( |/ ~" O8 K
! N. T# k5 x4 k
( T# R: x+ j% X
6 G2 b. P F3 G1 D8 a: {爬格子之乐,乐在素质全面受尊敬。我对爬格子的人没有偏见,还有自己的见解。我在各个场合讲课时反复申明我的观点,在机关能爬格子,既反映一个人的文字水平,但又不仅仅是文字水平。一个人的思想、知识、经验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特别是机关公文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工作,你不是讲风花雪月,也不是在无病呻吟,而是表达领导的思想和决策措施,要讲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动员人、指挥人、要求人、提高人,改变人,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比较全面的和更高的水平,这要靠在实践中长期磨练和锻炼。我曾作过两项调查,一项是从基层调到军委、总部包括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中,重要条件都是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再一项是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转业复员军人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会写东西的“笔杆子”。能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不是人生一大乐趣吗?
' I7 V D- d) R! [' I# X) m5 T% J) ?6 U7 b* |) z3 I' o* \
爬格子之乐,更乐在工作有退休,人生不贬值。当今社会确实有这种现象,有的人不会爬格子,但却会当官,甚至能当到高官。其中有不少人除了会当官,其他什么也不会了。当然会当官也是一门学问,但当官总有封顶和退休的时候,有人一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便无着无落,无所事事,失落感极强。而吃过爬格子之苦的人,就不用有退休失落之忧,可以继续发挥会写的特长优势,做很多有益工作。如今我退休6年多了,不仅没有一点“无价值”的失落感,倒觉得比在职时还忙碌,还充实。今年5月份出版上架的《机关功课51讲》,是我退休以来出版的第4本专著,如果没有当初爬格子之苦的积累,哪有我退休后的两个基本点:写一点书,讲一点课。有了当初爬格子的积淀,我还与时俱进,于2016年7月开办了《鸡名书屋》自媒体平台,平均每天推1篇以上原创文章,不断传播正能量,深受粉丝喜爱。就在前段,《我的单位观》一文被新华社和诸多现代媒体强力推荐和转载,累计点击量达数千万次,怎不令人心情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