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素养可助力
. F' L p0 d9 a, t' W& t$ Z9 c; L
/ O% u( X$ E& \ V9 ^" I/ o. C$ |+ \
对于文字工作来说,文学素养可助力,这是没有疑义的。这个结论,如果说早先我只是隐约而模糊地感觉到,那么自从四年前完成了一篇随行日记并作了一些总结、思考,便有了强烈而清晰的感知,能够更加具体地认识到文学素养于文字工作何以可助力、可助什么力了。
5 Z! p# ?% `: V( W4 }
" p; R# I9 s- _. n: ^那篇随行日记,记的是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一次为期五天的驻点调研活动。为贯彻中央关于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2011年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进行“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活动,要求县以上特别是省、市两级领导干部,在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再集中五到七天时间,不用当地干部陪同,直接深入乡村或其他一线基层单位,住下来、沉下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深入细致、解剖麻雀式的驻点调研。那一年,我作为为数不多的随行人员,当时就意识到这次随行无论是于工作经历还是人生经历,都十分宝贵,于是写下了那几天的日记以作纪念,亦作见证。后来,随行日记在一定范围发表,许多干部都觉得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和有价值的信息,对驻点调研“怎么下去”“下到哪里去”“下去干什么”等都十分清楚了。再往后说,这几年“三解三促”活动一直在我省润物细无声地开展着,已经成为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富有成效和特色的自选动作。
. D- S7 {+ Y) a; d8 m& u0 w
* n- x. U5 J" w. t: l8 n
对于我们从事文稿写作的来说,把几天里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平铺直叙、简单地记一个“流水账”,那就很乏味了,就达不到“让人看了想要下去”的效果。作为随行者,对整个活动包括随机走访村民、参加生产劳动、接待信访群众等概貌固然要反映,但更重要的是把彼时彼境的状态、意味呈现出来、传达出去。因此,一开始我就把立足点放在了情感捕捉和情景撷取上,自然也适当使用了一些文学手法。
: M+ Z$ y4 Z. }+ {
. x- A* m- }+ K# v现在想来,那篇日记的完成,得益于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点“残留因子”的发挥。相对于通常的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虽然内容和形式都是非典型性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理与方法却是可借鉴的。文学创作与文稿写作之间我以为至少有四个“力”是相通的:
q% T/ o( ]9 Y* O$ a+ o# s& w" v& d7 O
- G( x _5 f I8 W一是观察力。观察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作品一般都很注重细节描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自不待说。当然,对于通常的讲话类文稿起草而言,平日里很少用到细节观察和描述,但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看材料、听介绍、考察现场,能不能发现问题、抓住本质,都取决于观察力的强弱。除此之外,有时还需要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概括。这些基本功从哪里来?无疑,一个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喜欢用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的人,更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 |, C4 x- K$ M7 M: _! d6 p
. |3 ~) l" c. K
二是体验力。作家以及其他文艺工作者都很注重“体验生活”,就是为了能够设身处地思考和表现,使所塑造的形象真实生动。对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来说,这种“体验力”要求更集中,就是要把领导的意图领会好、理解好,从而表达好、发挥好。这不仅需要智商,而且需要情商。有人对情商下过这样的定义,即“对别人情绪的把握和对自己情绪的调整”,我深以为然。我也常常感到,用脑思考与用心体悟可能不完全是一回事。文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对提高情商包括领会理解他人的心思、意图是大有帮助和益处的。
! o1 B' }, p* j* e& Z0 B- [
+ E+ i2 F: H8 W5 A三是提取力。创作文学作品离不开平常的素材积累。记得过去我学写小说的时候,就用过几个本子作过素材的积累,把一些觉得有意思的人和事记下来,既当练笔,又储备材料。当时还在素材本子的扉页上,写过“那泥土的芬芳、露珠的清新”这样的字句。后来写诗歌,曾每天在屋子里贴一张白纸,有什么灵光一闪的思绪、情愫,立马写在上面。也许是有过这样的自我训练,那次随行,虽然每每当天活动结束已到晚上十点来钟,但大都借着刚刚经历过的新鲜气息,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情景梳理一遍,将其中有价值的提取出来、记录下来。同样,对于文稿写作来说,我们也常常面临着海量的信息,文山会海、材料成堆,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提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做好储备、积累。这样,到需要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既贴切又有说服力的材料。
8 r* c7 c6 C }% N' M$ ]
5 N( B0 e0 g) V3 c. @" D+ b$ d& d四是表达力。文学表达讲究意味、意境,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对于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来说,一般情况下,表达都是非文学化的,讲工作、说事情,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一条一条说清楚讲明白就行,用的都是大白话。现在改进文风,包括过去反八股,也都提倡讲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不要云山雾罩、掉书袋。即便如此,对表达力也是有要求的,能不能直指要害、抓住关键,能不能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就取决于对语言和文字的驾驭能力。而有过一定文学创作经历的人,“含英咀华”是必做的,因此在这方面会有更强的自觉。更何况,领导讲话还有另外的情形,比如特定的话题或语境下,有时不能讲得那么直白,需要有弦外之音,以意味来传达,让人心领神会;有些特定的场合,需要靠表达的力量来感染受众。遇到这样的需要时,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人,可能会写出更胜一筹的稿子。
1 t0 D# }( F# B6 e% G+ V8 y' K; U3 @
) o% b9 ]2 _' y( r; U5 I我们这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好多都有过自己的文学梦,当作家、做诗人曾经是我们的人生理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社会人们的人生取向也日益多元。但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干文稿写作这一行的,不论学的什么专业,有过什么阅历,都应当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面对不同要求的文稿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表达得合乎身份、合乎语境、合乎受众的心理。我常想,文字工作者与每一篇文稿的相遇其实也是一种机缘,应该像遇到一个有缘人一样去碰出火花、留下记忆、创造意义。
& w8 Q7 |9 q% K2 o) H6 R* J4 d
F h5 @ C6 |) v五、片言只语可做大文章
# b+ j* P1 q" ?/ g4 W/ W! A/ k, @1 U x9 j- `/ A( Y) a: j7 B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围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都可以做一篇文章,这是不足为奇的。领导讲话稿不同于一般的文章,通常情况下,大都不会那样写。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围绕领导同志平日挂在嘴边的片言只语展开,却可以做出大文章、写出好讲稿来。
5 B, m T/ Q9 x" C C! n
; A0 L8 z- G- G; e% Q5 @
还是举两个例子来说这事吧。
0 E# e$ }0 f# w$ o9 X; p- F$ b7 ~4 D
. i: h& _# h0 h. Y* \一个是1998年底,当时我所在的Z市市委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勿以善大而不敢为》。这个讲话稿的标题一看就是生造的,衍生于“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人所共知的古语。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命题呢?这还得回到当时的时空背景来说。其一,客观上,Z市在全省地域最小、人口最少,发展水平也较一般,而那一个时期城市化的浪潮正在兴起,周边一些城市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确实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其二,主观上,一些干部的思想意识也存在一定差距,比较习惯于小打小闹、过小日子,谋大事、干大事的眼光和思路、胆识和魄力都显得不够。这种主观状态,被人们称作“小码头”意识。而这个“小码头”意识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据传在清朝末年,刘鹗(《老残游记》作者,曾在Z地做官)在争取修筑卢汉铁路失败后回到北京,向朝廷提出兴建津镇铁路,这本是一件造福乡梓的大好事,不想遭到了Z地在京官员的强烈反对而流产。从六朝以来,Z地一直是南北运输的枢纽城市,但在运输方式由水路向铁路转变的历史关头,Z地丧失了一次实现转换的重要机遇,从此城市地位一落千丈。后人借由这件事,借用Z地的一个地名,把这种目光短浅、故步自封的现象称作“小码头”意识。而到了上世纪末,大家都在思考谋划跨世纪发展的时候,市里的领导层感到这种“小码头”意识仍有一定市场,是制约这座本就是“小块头”的城市发展的思想束缚,因此大会小会都反复讲要摒弃“小码头”意识,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展开来讲过。那年我们准备市委书记在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时,觉得围绕如何摒弃“小码头”意识大有文章可做,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思想引领性,弄好了,可以形成很强的思想冲击,后来琢磨出了“勿以善大而不敢为”这个题目。
# D8 X5 W; ? e2 p" U: l( K+ n4 R ?8 |- _* m! i* n. J
讲话稿分四个部分,几个人每人一块,虚实结合、洋洋洒洒,共写了一万六七千字。第一部分讲了要有谋大事、办大事的精神状态。着重从实现跨世纪发展、在区域经济竞争中不当落伍者、为官者造福一方的历史责任等方面作了展开,最后落到毛主席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提出“处于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要有争创一流、胸怀天下的雄心”,“小市办大事,小市大作为,不是什么神话和空想,对此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认知”。第二部分讲了要提高办大事的能力。着重从谋划能力、创新能力、落实能力三个方面作了展开,特别是在谋划能力中,提出要“战略上把握主动”“全局上把握关键”,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大势;在创新能力中,提出要“想别人之不敢想、想别人之不曾想”,做别人不敢做、干别人之不曾干”。第三部分讲了谋大事、办大事的工作重点。提出要“从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从最难办的事情上寻求突破”“从最薄弱处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着重从“城乡建设要有大手笔”“工业要有新的标志性项目”“三产发展要形成大格局”三个方面作了展开。特别是对城市建设,直面自身的薄弱和落后,包括讲到千年的Z城,总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东西刻把钟、南北几分钟”,提出要以高起点的规划布局,依托老城、跳出老城寻求发展,使“瘦弱”的Z市“健壮”起来,使“袖珍”的Z市“强大”起来,提出了拉开城市框架“东进”“南移”“西拓”的清晰构想。第四部分讲了要营造谋大事、办大事的环境。着重从领导者胸怀气魄、选贤任能、群策群力等方面作了展开,特别是对人文环境建设作了展开,着重针对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小码头”意识,强调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创造不凡的作为。
: t3 N8 x% G& I L' I8 [6 C, t9 N. D! s& |
这个讲话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把平时大家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说了个透彻,提出的一些理念和思路,既出乎当时人们的常规思维,又让人们在精神一振之际感到合乎情理。比如对拉开城市框架的“东进”“南移”“西拓”构想,一下子打开了城市发展的眼界和思路,或许当时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不敢去想的太过宏伟的蓝图,但此后十多年的实践确实作了很好的印证。
" L9 d) H: i- o2 o5 i! C; ~4 D. z1 }
" c8 W# D% z0 T8 A+ b) E" ^/ N" |第二个例子,是2011年底省委书记在新一届省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担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地方党委换届,在新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常委、书记,书记代表新的领导班子作讲话,这都是必经的程序。领导同志一般对这个讲话都很重视,但不是作为程序性的,而是作为施政纲要性的。
' j! }3 E) G5 f6 H O5 D* z9 ]
: y- i! O- f; O6 h1 _6 z8 L8 K" s4 }
那次我们在准备讲话稿时,调阅了一些类似的讲话,基本上路子都差不多,围绕思想政治、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班子建设、廉洁自律等来讲,当然这些也都是那个场合讲话不可缺少的“要件”,似乎很难有突破、写出新意来。
j- m3 U; v0 A9 T9 s) T1 G
' T @9 r3 N. i2 `后来也是在思考琢磨中,找到了一个切入口,感到可以围绕那阵子省委领导经常说道的“ 继往开来” 做文章。按说“继往开来”也不是什么新词,放在哪一任领导好像都能说,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是有着特殊而具体的内涵的,是能够作深度挖掘的。当时,中央领导同志对我省工作提出了“继往开来”“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明确要求,此后省委领导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回答好“继什么往,开什么来”的命题。我几次听了以后,在脑子里也盘旋过,但没有去细想深究。那次准备讲话稿时,曾经在脑子里盘旋过的东西又回来并定格了下来,感到正是回答这一命题的最好时机。同时,从大的时空节点来说,也有切合“继往开来”的实践性内容,且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性。其一,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已走过近十年的历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那次省党代会报告的主题就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其二,当年又值“十二五”开局之年,立足既有基础,面向未来发展,有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落实。其三,从更大的历史纵深看,当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这对于刚完成换届的一级地方党委来说,又可提供一个关于“继往开来”的重大话题。综合主客观几方面的因素,以“继往开来”作展开起草讲话稿,既是可行的,也比较贴题,且可写出新意来。我们把这些想法向省委领导作了汇报后,得到了支持。
& v( j; l: t5 T. S4 w2 y1 G" \' l
' L# N! B' L& b- q3 S讲话稿的起草先是以三个“继什么往,开什么来”展开的:一是“继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之往,开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来”。这是围绕刚刚闭幕的党代会主题作展开,内容涵盖了改革发展,强调一任有一任的使命和责任,新一届省委要在承前启后中开拓奋进。二是“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长期努力之往,开增进民生幸福、共创美好生活之来”。主要讲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及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唤起千百万民众同心奋斗。三是“继历届省委好传统好作风之往,开更加政通人和、凤清气正之来”。讲了班子团结、民主集中制、反腐倡廉等内容。讲话初稿出来后,省委领导同志亲自指导文稿修改,特别是针对当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的节点,加了一条“继我们党90年光辉历程之往,开为实现党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之来”,并作为第一条。这一条突出强调了对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的政治要求,强调作为一级地方党组织,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从全局上思考和把握问题,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这体现了领导同志更高的站位,既使讲话稿更加丰满,也使讲话稿的立意、层次得到了提升。
6 p1 r8 T* a9 M3 J* Q9 T
! A. {" e9 [, C z/ C% G最终的讲话稿,主框架就是四个“继往开来”,篇幅不到三千字,鲜明、简练地传递出了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的施政理念和追求,反响很好。在相同类型的讲话稿中,这篇讲话稿也算独树一帜,既不落俗套,又将基本的要素整合其中。
4 ^2 L. `, }6 l) U# ^! c5 G5 l( K
; k* x) Z" i2 }8 p- V$ \. V这样的例子,似乎还可以再举出几个来,但总体来说,以“片言只语”作展开、写讲稿,是一种非常规的写法,在日常文稿写作中不是大量使用的。能否用此方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讲话稿的类型。需要突出思想洼、引领性的讲话稿可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对这类讲话稿中某些约定俗成的写法,不妨大胆突破一下,往往能收到奇效。而对于一般性的工作部署类讲话,这种写法则不太适用,因为那些讲话最主要的是把事情说清楚,不能因追求出新而有太明显的“做文章”痕迹。二是“片言只语”的内涵。显然,这“片言只语”得有值得展开、可以展开的内涵。粗分一下,无外乎“新话”和“老话”两种。领导同志挂在嘴边的“新话”,无疑带有新概念、新思想,值得关注、领悟,适当的场合可以作展开,以新的思想凝聚新的共识;而对一些“老话”,如果领导同志又一再提起,也必有其新的现实针对性,或者是好的传统、作风需要大力倡导,或者是准备对陈年积习“集中宣战”。但不管哪种情况,都有赖于我们把领导同志想说的话说深说透,说出新的“道道”来,这又最终归结到对领导意图和客观现实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上。
f9 T, S/ C% M+ _0 M/ H7 J
" ^0 q& r6 o! C# s$ p六、“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9 K9 v' x- a; t5 W' o& `
, S) T( x9 ~2 n2 e- A! G* l$ ^. y做秘书的,随同领导进进出出,为领导“拎包”是必不可少的,“拎包”也成了跟班的代名词。在我干“拎包”的那些年,比较流行用大包,包里除了文件、材料外,钱包、钥匙、药品、手机电池等一应俱全,整个一个百宝箱。“拎包”也是有学问的,突出的一条是:领导需要时,包即在他身边,领导不需要时,包则在你手上。后来我的工作主要是带着一拨儿人写稿子,也不“拎包”了,但曾在一些场合,半开玩笑地让那些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手下,注意观察秘书为领导“拎包”是如何做到“无缝对接”的。当然,我原来跟他们感叹更多的,是从事文稿写作的人最好有一段做领导秘书的经历。
" T+ w/ i' d4 {& l* d( p7 `
" p$ _( u9 \ `9 `: S9 x我们当初做秘书的时候,是既要“拎包”,又要写稿的。当然标题所说的“白天拎包、晚上写稿”,并不是天天发生的情况,只是当时工作状态特点的形象说法。我从事文字工作,起步于做秘书,也大大得益于做秘书的经历。与领导同志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几乎整天泡在一起,对领导同志的思想、意图是最了解的,甚至于在认知、情感、风格等方面都会产生被同化的效应,这对起草领导讲话来说,可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7 V3 c( U8 F9 J, w5 I$ A
5 N8 R+ l+ a o/ @
回想当初在市、区工作的时候,随同领导开会、调研、外出考察等自不必说,光是“共进午餐”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区里时,每到午餐时间,和区长一起拿着饭盆、饭票到离办公楼两百米远的食堂排队、打饭。后来为节省时间,帮区长把饭打到办公室吃,两只手夹三只盆,区长的饭、菜分开盛,自己的饭菜合一起。在市里时,前一位书记家在本地,但中午也常会和我们几个“身边人”去机关附近的小面馆吃面条,并且每次都不容分说地由他付钱,理由是“你们的工资没我高”;后一位书记家在外地,一个人住招待所,中午相对有个固定的地方用餐,我也常常陪着他。吃饭的时候总得有些话题,工作之内之外的事,都会跟我说说。
7 J1 {5 y/ u6 A# S. P2 t2 ^
: z3 \1 Y' g9 m; y: a- B显然,在那样的背景下,耳濡目染、浸润熏陶,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息是相通的。这用到为领导起草讲话稿上,对基本的立场和取向、相关问题的重点和要点所在,以及角色感、分寸感的把握,都能够心中有数。现在如果要对那种状态于文稿写作的益处加以概括的话,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8 g! G" z: L9 X. D
5 E& z; w7 ^6 A. d.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