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字工作尤其是起草领导讲话这个行当,一茬一茬的笔耕者生生不息相接续,从“新手”成为“硬手”,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过来的,如果没有写过百把篇稿子、熬过几十个不眠之夜,笔杆子是硬不起来的,“金刚钻”也是炼不成的。 8 ?# ~1 G7 O7 ?, R4 T. i4 l
4 ~ O/ {. y, M, H9 Y- ]& L——摘自《曾把天亮做信念》
% G+ I& @; A3 L: U. R
6 t' R( P8 b) y! \( i% Q& c( _ 2、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构,底座是文字。立意这个顶点的设定,决定了讲话稿是巍峨的山岭还是低矮的土丘。因此,讲话稿的起草绝不单是文字语言的问题,更为本质的是思想水平、思维层次的问题。
3 a* {) V; M! F# O; J+ i9 O+ U9 i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3 Z8 c* |' r- h, y
. e- l1 ]2 k" W3、立意、架构、文字三要素中,文字是最基础的、是打底的,高于文字的是架构,高于架构的是立意。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构,底座是文字。4 `0 \& ~, m* S( c! V- f
. Z4 i& K+ e2 C: k2 [ k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 M& X. ?% F& I; O; q- R
9 z% x" U/ C7 ~7 p0 p) x# i, U% p4、就讲话稿而言,在立意、架构差不多的情况下,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的水平,又直接决定了讲话稿的高下、优劣,决定了讲话稿是精雕的玉还是粗朴的璞。 " |- x7 X4 v% k' ?6 w9 ?
. n- Y$ L8 w5 A' F8 z, t a) W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4 Z4 r9 Z- U' D ^' |
5 ?. Q/ D5 Z7 e/ }. `4 M/ P* ?0 t5、起草讲话稿需要有参照,看看过去说过些什么,了解一下别人怎么说,这都很正常,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则是不可取的,不能把“参照物”直接变成了“标的物”。; V8 {7 J, r9 C/ ?
) l2 a/ f7 H& ` ]; @" R$ G2 `- Z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X- o$ x2 Q0 b. V6 _
% U0 f3 h1 `- w: x+ L
6、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必须以领导为本位,从领导的需要出发,最终满足领导的需要,这是构思文稿、起草文稿、修改文稿必须始终紧扣的“原点”。1 G: H$ k2 l0 V. x, ]( U7 r# n: Q m9 F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 o5 Q8 u: v2 S1 t$ h
' g1 }6 y: m. h; b7、接到讲话稿起草任务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恰恰不是急于动手,而是先站到“原点”想一想:领导为什么要作这个讲话?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与此相关联的,必然要进一步研究领导对所讲问题的基本看法、态度取向,以及特别关注的点,等等。) g' }$ Y, j' H( e& P! w
8 X( L* ~; c$ ~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5 ~8 m/ @5 S% j- t( ?( W& y 2 m9 t; a8 d; u! R% {: q9 ]: n$ m
8、我对文稿写作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要做“思想者”,不要做“文字匠”,不赞同那种把主要功夫下在抠字眼上的做法。但这也是就总体而言的,看重谋划时大开大合的思维、谋篇布局的能力,与最后环节对文稿进行仔细打磨并不矛盾。
( h' H' g% O% A8 ]* s) k3 N& ^ ) e1 P1 i/ p, c& q" a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 p* v$ h: p% ?0 P5 g % J- I) O$ `3 ^
9、稿子中可能有哪些“污点”呢?一是错误的信息。包括情况、数据、事例等的引用,是否正确、准确,有疑问的要核清楚。二是语言的疙瘩。有些话在稿子中看着很顺畅,但一读起来就很拗口、很别扭,这些话都得设法改过来。有的领导可能还有个别字词的发音障碍,也要注意避开。三是文字的“苍蝇”。特别是那些“成套”的说法、提法,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往往每个层级都不会去关注,里面就可能埋着多字、漏字或错别字的“苍蝇”,而这些说法、提法,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关键字,容不得出差错,否则会让领导很尴尬,最后打磨稿子时可不能小瞧了。! g7 V5 {: }6 Y' s: X; s
, E: q% J0 I0 r" V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6 i% X0 ]2 b0 {3 a1 X! i* b- b
( x: [) ~2 ]3 [% B10、对于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来说,一般情况下,表达都是非文学化的,讲工作、说事情,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一条一条说清楚讲明白就行,用的都是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不要云山雾罩、掉书袋。8 g, o) q. e4 S" m* g
3 L' V: f' I8 z ——摘自《文学素养可助力》- z6 Z7 ^" D& g4 R# F- d0 Y; v
0 H7 {; g6 N# s5 D2 l
11、干文稿写作这一行的,不论学的什么专业,有过什么阅历,都应当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面对不同要求的文稿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表达得合乎身份、合乎语境、合乎受众的心理。3 F& U* `; r& L2 L
' y: @3 h8 H j
——摘自《文学素养可助力》& _7 t6 y6 C4 s+ m4 N* u
9 `( G- }& A! ^3 d% J! v+ a0 W9 {" o12、文稿写作固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常识甚至技巧,但毕竟不同于纯技术性的活儿,只要按规程操作就能完成好。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儿,其中的许多道道是需要去悟的。: Y; p8 R5 E9 M! z' d3 J( `* s1 Y
: j8 B2 {) G; n+ ]% `- m( k
——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A, @( ?; C6 N6 `
# n8 u7 h# F( @0 n. s5 c5 k1 `5 A13、学习文稿写作,最主要的要靠实践摸索,就好比学游泳,即使把动作要领背得滚瓜烂熟,到了水里也不一定浮得起来。
+ a7 K* l* _) u: [
9 d7 k" P8 g U0 Z$ W6 S——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r; [7 |* M' J) }6 L
% U, s; e k0 O& R14、以领导为师,核心是学习领会领导的思想理念,掌握领导的思维方法。研读其讲话、报告等书面材料也是一个渠道,但那是间接的渠道。如果有机会多跟领导在一起,经历各种讲话场面,感受不同的讲话语境,注意每次讲话的现场发挥,这比光看材料来领会领导的思想,无疑要更直接、更全面、更准确,也更鲜活、更清晰、更透彻。
+ L0 N/ u; W1 x. H# Z z( e( F! l" K/ `# _4 Z
——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V' c2 F G! l9 n' u, q7 M( {
: x3 z `2 i5 F
15、虽说文稿写作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儿,但也必须清楚,它本质上又是带有永远的“辅助”属性的,干这活儿同样要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与领导同志需求相契合。
% n+ W2 O, ]( l V$ S 2 M% i% C: r" u
——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3 D5 \5 C5 ^( d
: Y' w; s1 @5 k: c* ^; H/ U
16、想”与“写”,好比起草文稿的前一道与后一道两大工序。“想好了再写”,我认为是一条基本的法则,且无论轻重缓急,都应尽可能在“想”这个前道工序上把功夫下足下到位。
9 t# u# M$ s$ z2 r. |6 @; I9 x4 ^7 J
* _2 _; G) S- {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 E* [" t/ v8 q" z3 L! h/ V 0 H" H% ]' {) d1 z$ B( Q5 w3 x& P
17、文稿起草中,“想”的功夫下了还是没下,下到了还是没下到,效果大不一样,过程体验也绝不一样。两相比较,尚未动手便颇费思量,看似比立马开写耗神费力,其实是最讲效率质量的,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而与之相反,匆忙上阵,仓促动手,前面不费事,后面则要费大事。% g/ V) R: s3 K: S6 H& A2 g
/ o; Z0 E8 r) Q2 r- ?" \6 R——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V8 U. S$ P$ W- Z+ r2 P
# j$ b! T0 X9 y5 K2 c. A& h18、时间越紧,越要想明白、拿得准。因为稿子交给领导时已没有调整修改的时间,如果“不靠谱”,领导只能将稿子弃之一边,靠自己现场发挥了。我的感受是,遇到这类急用的稿子,倒逼着自己去想的时候,大脑快速运转,往往还能急中生智,冒出些火花来。
% T$ }2 B" _$ c% m 1 \: `6 y z$ C( \% r
19、平时能积累些什么?一是知识的积累。加强延伸性的学习,多作一些研究性的思考,花点精力去掌握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脉络、最新变化,保持知识的深度和新鲜度。二是观点的积累。无论是从各种评论中看来的,还是自己思考来的,对那些热点问题要形成自己的认识,攒一些想法。三是语言的积累。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凝练的说法,积累一些“提神”的话,能够让文稿“活”起来。2 W" r4 N- j' s) U6 ]/ B. n
6 n+ d& j4 K! Y: J: |$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 t0 \( S5 b$ |7 ~* N6 j* q' N9 k / E N9 ]* K# q3 `% _* J# |
20、一个老命题,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这些海量的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字句、观点中,把最有价值、最有内在张力、最有改造拓展空间的部分敏锐地区别、提炼出来。通过外在形式的重组、内在逻辑的重构,成就文稿的立意之新、表述之新,以及形式之新。# [4 _% x6 }/ e0 q" E1 Z
9 X. G. S3 w/ M e L, w8 z& I——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 Z, [. a- u. n; v( E4 l
* q, J) x3 U# u, V21、在写稿这档事上,大都会经过三种状态:第一种,初入门时,觉得写稿子太难,什么都不懂,特别是对要写的领域知之甚少,无从着手;第二种,写久了,觉得写稿子不难了,似乎就那么回事,掌握几个套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材料都不怕;第三种,再往前进一步,觉得写稿子还是难,特别是面对老命题时,难在出新,难在求变,感觉自己到了一个临界点,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陷在某种状态之中,就是上不去。
/ D4 y5 ~7 A1 H( T7 y
: o! {$ l1 [$ E' ]2 C6 O% V2 z——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 O# u, q: q. D! r . l6 Y; F) @+ o( X+ a d, f/ k
22、如果说这当中有些体会的话,大致是这三条:第一,要有“想不出来也要想”的不甘心,这是破壁之志,也是必要的前提;第二,要有一篇又一篇的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必经之途;第三,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特别是要能够从别人的一词半句、只言片语中寻找灵感的激发点。 K3 a& t/ x9 a o6 ~' C3 \
" y- y2 k9 c6 l7 G
——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3 ^6 u" x# Z. F2 l1 h$ g
% R) E, D, o( S23、要把工作谈到位、把问题分析透、把事情讲清楚,还得有股子钻劲,有股子灵性和悟性,想着法子写出一些别人愿意听、听得进、也能够接受的“道道”来。
, a5 H2 O" n& B! X7 r+ C
' k; f; i. C- e- K+ [2 M" e——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R2 D$ v! ?4 O: v: a/ Y$ I
% i# U4 _' m1 M+ e2 p* a
24、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写领导讲话稿也一样,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听会对象的角度去考虑要讲的内容,把握说话的度,多说一些接地气的话,干部也自然能够理解和接受。
& _7 H$ @* x/ K' D) H/ S. s
5 \$ _* G4 H3 U/ k.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6 v# P& Z$ }" ^6 E' S! T+ b
% m) K# Y/ l5 j0 D7 u
25、不少同志怕写务虚的稿子,因为这类稿子主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这样的稿子,应少一些“老子训儿子”的居高临下,多一些老师教导学生的循循善诱。
; m( c! v z, I! j4 U) X% p5 x. p# r; h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 Y8 }% F6 A5 Z' q
! Y0 s9 c x- T: q8 |" t26、如果从写出些“道道”的角度作个归结,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深”一些的道道,通过反复研究思考,反复比较推敲,反复提炼升华,增强内在逻辑性和实际针对性,力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一类是“新”一些的道道,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即便是旧主题也要有新思维,旧观点也要有新论证,旧材料也要有新概括;一类是“特”一些的道道,不断碰撞、换位,找角度、找灵感,形成自己的鲜明观点和独到见解。
& M7 r. r9 O5 U' N @4 F
& u* T% b2 D3 R% O$ x0 B* f% Z——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3 @5 ~" I' \/ C: p; g* b
2 T$ I/ s5 |) e+ {" N Q27、不管是哪一种写法,关键是能够引起受众共鸣、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表述要严谨、表达要准确,力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从起草之初到文稿完成,都得一句话一句话写到位、一个词一个词抠准确。
! ^0 g& C9 Q6 X1 }7 K# c+ u
/ u8 i' D8 G9 A- `8 U3 o/ [8 H% B——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7 I& y3 f7 C3 o, r, a# H1 e
0 q/ ?* N. h. r7 E28、搞综合文字,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想把稿子写得更好,要清楚自身的所长所短,善于扬自身之长,把力所能及的地方做好,还要善于整合智慧资源,借他人之长把力所不及的地方补上。这样,最终呈现出来的,才是高质量的稿子。
9 e" z" X; J/ p2 Z$ B* V. r5 x* r( n; l3 \2 f. r! C
——摘自《力所不及当借力》
& D" O2 T2 }, G* i7 l# O ) i5 }6 `4 x3 r3 v% d) f( Z
29、“棋无眼则死,文无眼不活。”就讲话稿而言,所谓“眼”,大致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既是内容的概括点,也是精神的凝聚点。有没有“眼”,“眼”做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讲话稿的生气和感染力。
) H0 b, K% K! p( V2 ~0 M
7 W! P( E1 N# a# n* ]' v& M——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 \8 v8 u& b* E t- x
" Q W: C: i6 c8 ^' ?30、一位老领导和我“眼”探讨过这样两个观点:第一,别指望领导讲个什么,听的人都会奉若圭臬。很多时候,领导一篇讲话讲下来,下面听的人能记住那么一两个观点、甚或那么几句话,就很不错了。第二,别贪求讲话全面无漏,其实听的人不太会去想什么内容你没讲,他们关注的是你讲的内容怎么样,是不是让人有触动、受启迪。7 z0 \6 K# g* \% m- x& D
. k) u/ H% ^+ [* q+ M; v3 _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4 A6 _ m& l9 q5 Y) S$ J, ~
; N" g/ i* d n' Y' v31、在我看来,文眼有大、中、小之分。所谓“大眼”,就是文稿的主旨。每个会议都有特定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把主题提炼好,“大眼” 就出来了。
0 N _3 {& F$ k0 z, p1 B; i6 k
$ B$ Z+ L/ w. ?0 A& I, R- a H——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 }1 I" I. P/ }2 `. r# o ' A! X2 n% I0 @/ \; W" K" P* a- n; R
32、所谓“中眼”,可以理解为阐发主题的核心观点。一般来说,表述意义、提高认识的观点要体现高度,分析形势、剖析问题的观点要体现深度,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的观点要体现精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观点则要体现力度。
% I. \; w6 a4 X6 P+ o
& [7 j5 D, y1 G& L!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z, V3 x0 T1 V( {- s0 e' `
( V: L* X* z$ u6 ^- |% |
33、如果说“大眼”解决的是立意层面的问题,“中眼”解决的是架构层面的问题,那么“小眼”则主要解决表达层面的问题。做“小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尽量把一般性的话变成有冲击力的话,把普通的话变成耐人咀嚼的话,把平淡无奇的话变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话。+ r: d, y% H6 K5 G! w
" ^/ F. J) _- o; o) ]1 {'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8 w, @: s3 W/ s! @1 l6 ~. V. b! m
# @' s) B3 G9 n+ s* p0 n$ G34、对于那些要起到鼓动作用的文眼,遣词造句要富于激情,讴歌时气势昂扬,抨击时正义凛然,必要时还得有点霸气。对于那些要起到点拨作用的文眼,推心置腹也好,轻松活泼也好,设身处地也好,笔锋中都要藏着真性情,辅之以循循善诱。对于那些要起到警醒作用的文眼,则要旗帜鲜明,必要时要猛击一掌,点醒梦中人。
) x2 S) l2 l3 r; l) X: ~, P
+ P% c" m! L! e. Y: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2 ?" b$ C9 z: h) m2 C# O# ], V3 T
! j% t- I: K+ {9 K
35、如果要对做“眼”的方法加以概括的话,我感到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需要把握的:第一,指向要鲜明。客观上要奔着问题去,突出针对性,在找准问题、把握要害的基础上,提炼出一针见血、对症下药的话。主观上要对上领导的思想,把领导的意图和认知恰如其分地转化为文稿的“眼”,让领导“见文如见己”。第二,浓淡要相宜。既要符合领导的身份,充分考虑领导的个人风格,让领导能接受、愿意讲,又要顾及受众需要,想清楚听众最想听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句式上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文风上宜雅则雅、宜俗则俗,讲到人的心坎上,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4 }: R; N* [' u% U0 D# e1 {
- J5 E$ z: C; J. w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W# h& q+ Q. x8 t7 _. y+ L/ {3 S
; I" F: N/ f* V: w8 ~/ {( r% r36、所谓“自由王国”,并不是说写稿子不费吹灰之力,信马由缰,一挥而就,而是因为把握了其中的“道”,即文稿写作的内在规律,从而能够摆脱“必然王国”无所适从的盲目性,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进入自觉地有所创造的一种写作状态。* B& S7 q1 s" p( W- C
$ j" P% [+ ?& b$ M3 J, b4 c——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l; X6 O# J ~3 s
" D/ j$ `+ _0 E) L# y9 n
37、老笔杆子们都知道写稿子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想明白才能写明白。这个“想”就是站在原点上想。文稿干什么用,关键取决于讲话的场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不同的风格。文稿起到什么作用,关键是把领导要表达的意图弄明白,这是文稿的灵魂。4 W6 c+ J9 I- @3 C j
2 }! [9 p$ \% t# H9 h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m! L) G, u: G L B4 X( }% u
0 E8 w# k* V2 g5 |38、如果把文稿比作禾苗,那么资料就如同土壤,第一手资料就是最有养分的土壤。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文稿的基础才能扎得深打得牢,观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语言才能影响人打动人。
; A( }6 B+ \9 [; f% p: w
" X1 C3 M6 v: ~1 e; b. b$ A——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 ]4 j# _. J7 F( l, D9 f, E
" h( {" T: [4 l0 Z& I) J+ x39、写稿者与用稿的领导之间,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包括观点上的互动、语言风格上的互动,而好的文稿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互动成果。; k8 b% l" d+ @/ ^9 B0 B5 J
# G! c' z% D4 j( t" Q+ U——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6 m; }' k$ u/ g, t0 f 5 X% L7 x" R, o# x7 r7 c
40、一方面,凡是涉及省委的重要文稿,特别是一些不熟悉的领域,都要事先搞一些短平快的座谈,或者电话讨论、上门求教,听取专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平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哪怕坐下来跟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聊天,有意识地从微观层面了解一下基层的实际感受,从一大堆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抓住最有价值的成分。: y2 R( P9 Z0 r+ I9 i$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