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夸人”特指工作中的夸、礼节性的夸、公务性的夸或出于特定目的的夸。而出于真诚的、油然而生的夸不在此列,因为那不需要技巧。/ G/ s8 N4 _& o. a" ]
2 j* ]% o* H) L t) T
学生工作后,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难免要去奉承领导、客户与同事,这就涉及到“夸人”的问题,但是这种“夸人”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同学并不掌握,反而起了反效果。
4 q# `* j/ w/ O- d9 s9 _
" B, T8 S7 ?# L( ]; F' L- u: A8 g“夸人”有六个原则:行动比语言好,间接比直接好,疑问比陈述好,明确比含糊好,公开比私下好,不夸比妄夸好。
5 J3 [0 c h# o9 o下面以老师与学生为例,具体讲解一下夸人。- J4 n/ R1 \1 p+ v7 F
* S: r; R# U6 S行动比语言好
! {! l3 i- Q& \$ Q' F) R
5 r( Y6 D0 O p5 g- I6 e6 `* \“老师,你在课堂上讲的一些观点我不太明白,就记在本子上回家和父母讨论,现在能够理解了。”# k" f) D( a. F
“老师,你课堂上讲的内容太好了!”9 G. L0 r6 K. x! Z5 G3 r
第一句里没有一个夸人的词,但是不仅高度认可了人的存在,而且以实践行动体现出了人的存在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能够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而第二句充其量只是高度评价了人的存在,心理冲击力度有限,夸人的效果也有限,甚至会让追求存在价值的人感到反感。, ~9 D' L0 n# F! z+ i
3 W8 m1 C% B9 ]; L1 ~/ {
间接比直接好. `' t3 X5 X* {& W" e
# s8 ? x& A6 M5 j( T. ^“啊!中秋节放假要取消一次课!太遗憾了!”
8 o0 O. g p: c# s3 r- F. X“老师,你讲得太精彩了!”! U8 F6 t ^* r! p9 }, h1 W
第一句也是没有一个夸人的词,但是一听就发自内心,真诚、没有掩饰、未经过算计,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直接感受表达。而第二句就不具备第一句的这些真实品质了,在当前胡说好话、乱奉承人成风的风气下,效果着实有限,可信度也有限。
0 D& `9 r9 S) S |4 d4 m疑问比陈述好# ]/ @3 F+ M+ T$ C! W) v
“老师,你这些观点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i# Q* i2 i2 z/ |2 B6 A
“老师,你这些观点真是太棒了!”
& t/ r D$ e0 e第一句的疑问在层次上、强度上、情感上都比第二句更进了一步,因此效果也提高了一层。
6 R2 O5 B% D- P* f4 o, @4 R+ u明确比含糊好1 V& u `! h1 E6 d, K& g, }8 `
“老师,你昨天课堂上的‘思维训练’讲得太好了。”
: ?* R P: O) {6 f/ k“老师,你昨天的课讲得太好了。”1 @" u' R" j i# @1 R
第一句的好处一是直接点到了被夸者的兴奋之处或得意之处,可以产生“心有戚戚焉”的认同感。或者说,夸人要夸到点。二是表明自己对待被夸者,不仅重视其人,而且重视其言、其事。效果自然远远好于泛泛而谈的第二句。或者说,夸人要夸到位。0 W% V# n5 K% O5 p( F _
$ Y) L- f+ G/ d* |1 O7 m
公开比私下好 B) e# Q/ N4 {0 \& n
& E& _0 Y" l, A# n% Q&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