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5 b& Q) `2 w6 ~四、挖掘求“深”。求深既是思想认识问题,又是实践感知问题,联系起来,求深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整体,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挖掘求深,就是深在思想内涵、深在对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上。要使材料达到一定的深度,我觉得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有针对性。一般而言,文字材料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就是一篇材料的基础和灵魂。衡量一篇文字材料的成败与否,根本的一条就在看你这篇材料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如果你写的材料是有针对性或针对性很强的,那么这篇材料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住那些“一碰就响”的情况、问题和典型来确立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要有概括性。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方法来分析提炼和升华主题,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高度的概括性,就是一篇材料的精华和“灵魂”,也是材料写作的特征和价值所在。三是要有深刻性。深刻性往往取决于文稿的思想内容。所以在材料中分析问题和表达主题均要不满足于抓住表面的、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要不满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谋求挖掘事物的内在规律;要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而要追踪发展的趋势;要不满足于掌握浅易的、粗线条的问题,而要钻研疑难问题和考察细节。也就是要学会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现象中提出本质、核心与价值所在。四是要有独创性。文字材料整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虚话、套话比较多,“水份”比较大,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实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报刊文章的剪辑等,这是不注重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素材等的必然结果。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正是针对整理材料所说的一句话。辩证地看,整理材料确实有许多“抄”的成分,但这种“抄”,是一种学习、借鉴和经过自己挖掘、思考、“消化”之后的“抄”,而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否则就容易落俗套,甚至“抄过了头”,闹出笑话。五是要有说理性。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反映情况、联系上下、沟通有无、交流经验或指导实践工作的,这就决定了在材料中必须能够透彻地讲清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所以要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有经验的同志,经常采用“寓事于理”的办法,即用典型事例来说明一些道理,把深刻融化在浅显之中,常常会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e" v. B2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