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是伴随我国公务员考试应运而生的新科目,该科目的考试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但仍有不少考生对此感到陌生,大多考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与考生在整个国民教育阶段没接触过《申论》有关,而且也与广大考生应考技能的掌握有关。! s1 x2 [8 ~5 ^( T5 }
$ W* t4 O, F& [: d6 A# |$ ] z
我认为在《申论》考试中,有五个方面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考生考试的成败,本文在论述时称为“五关”,它们分别是:备考方向关、阅读资料关、标题制作关、角色定位关、语体把握关。只有学会闯过这“五关”,才有可能在《申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z2 y# ^" P3 J5 U0 g* `: ^
' l) j$ E" o3 S: N* C
第一关:备考方向关- W. a8 C" j2 x2 E$ n w
& Z1 R9 j) H' v, {* H8 y 《申论》备考要注意两点:一是切忌猜题押题;二是并非所有的热点焦点都是备考对象。
0 C' e4 k$ L* E& x" E4 Q; f/ k7 q" ?2 A# n
首先是有的考生在考前总喜欢猜题押题,认为猜对或押对了,成绩就有大幅度提高,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申论》考试不是传统的作文考试,问题的概括归纳,对策的提出,都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具体资料来进行具体分析,试卷中所提供的具体资料不同,具体的对策也会有所不同。即使问题猜对押对了,但并不等于每个资料都能猜对押对,因此,靠猜题押题来应考《申论》,是完全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 b2 Q. X5 b. r$ Q! O# P2 R; j* `9 Q& }! Z
其次是并非所有的热点焦点都是备考对象,比如过于高端的问题不会成为命题方向,类似的问题有国际争端问题、台湾问题等,这些问题虽然也可能成为热点焦点,但作为公考来说,它要面向大众,不会成为命题方向,因为这些问题不是普通公务员要解决的问题。' O0 u/ P8 j1 g9 u% @9 U* q& b
( \9 e" y7 f" u
那么,应怎样确定备考方向呢?2 ^/ W7 h ]; r
6 V1 M. r, M F3 a! e$ w
《申论》作为一门选拔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它的大方向是明确的,我们不妨看一些几年来中央卷和地方卷命题方向:噪音扰民问题(2000年中央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西2005年卷)、车辆超限超载问题(广东2005卷)、土地的管理与使用(2007年中央卷)、虚假广告问题(广西2006年卷)、新农村建设问题(湖南省2006年卷)……+ Z" Y% K0 _" r* s( v
$ l# C0 t p: G |% k
从上述考题不难看出,《申论》的命题是有明确的大方向的:一是与各级政府的当前管理工作有关,它们往往是需要解决但目前又尚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二是为了公平起见,面向大众,专业性不强;三是与广大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广大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
* Q1 q' ~* G. i. F
% c) `$ n: l) o( ^# U1 K7 C 考生只有明确了这个大方向,沿看这个大方向去备考,才有可能考出好成绩,为此,作为公考考生,必须关注国家形势发展,关注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认真思考,找出解决方案,那种只懂得从书本上找答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考书”,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乏社会实践的备考方法,是无法在考试中胜人一筹的。6 {; U5 H& H, ^
) e4 `# G4 b. p: ]/ { 第二关:阅读资料关! k) C( _) ` O, [% P' [
. [4 y* X7 N e 在《申论》考试中,考生首先面对的是一组几千字并经过一定加工处理过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泥沙”与“金子”并存,排列也没有规则,考生必须做“沙里淘金”的工作,从中发现并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找出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然后在作文中进行论述,要做到这些,考生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所以必须闯过阅读资料关。" }( z2 D# {- l3 b3 m# m
* e" \1 w! f1 i- b 考试中,考生阅读资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匆匆阅读,不得要领,找不到主要问题,以致于答题无从下手;二是缺乏宏观整体意识,抓住其中一个资料不放,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至因找不到主要问题而在答题时偏题跑题。
( d# ]% J& h, w' z1 W* I
4 o% {: ~5 O. \0 \- [/ W% P 匆匆阅读的方法是考生常犯的一个毛病,因为有价值的信息就隐含在资料之中,过于匆忙,往往抓不住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作深入的分析。事实上,试卷上一般建议用40分钟时间阅读,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阅读时间,只有用够用足这个时间,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匆忙作答,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e. x/ R$ g) G
' @+ A a ?( j0 K 阅读资料是答题的第一步,这一步走错,后面所有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只有有效的阅读,才是答好题目的第一步。# [# u) i5 `, C! ^6 b
8 D3 }5 T7 i6 m2 H$ E, c, P 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我认为应抓住三点:
/ p& r- }0 v! R1 d
2 O& h' ]/ ]1 s 一是要有宏观整体意识。具有宏观整体意识非常重要:一是有利于找到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是有利于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对策。虽然《申论》所提供的资料排列没有规则,每个资料也可能不完整,有的可能是典型个案,有的可能是经过提升的理论,有的可能概括事实等等,但它们都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同一个问题,只有细心阅读,综合所有资料,才能真正找出资料所反映的真正主要问题,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被个别资料所迷惑现象。同时,一个主要问题产生,有它多方面的原因,有了宏观整体意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对策,而且能保证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k6 N% L$ I" r1 h/ G3 _. }) V: }. } J& D; B
二是抓住有价值的句子或词语。在所提供的资料中,往往有一些有价值的句子或词语,它们或是揭示出主要问题,或是隐含对策,如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就往往跟主要问题有关,有些句子甚至是现成的对策,这都要考生细心阅读,对比甄别,做沙里淘金的工作,将其划出或抄到稿纸上,以便经整合后在答题中派上用场。
5 Y% o" P& O; [
& q! ]& b/ r3 R; R4 z0 v. Y 三是要善于对资料有针对性的思考分析。所提供的资料中,不仅需要考生认真阅读,而且需要有针对性的思考分析,然后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以广西2005年《申论》真题其中一个资料为例:“医疗资源也分布不均。20%的城市居民享受80%的医疗资源,而80%的农村人口却只有20%的医疗资源。不少农民因当地缺医少药,为治病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加大了经济负担。即使在城市,医疗资源同样也分布不均,一些大医院医疗设施‘超豪华’,而社区医院却配置不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直接导致患者偏好大医院,造成‘人满为患’看病难。据不完全统计,70%—80%求医者所患的都是常见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等一、二级医院治愈。但现实却是不论大病小病,一有病就上大医院,‘吃碗面也要上五星级饭店,费用 怎么能不贵呢?’”。这个资料中就包含有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国家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老百姓异地就医,加大了经济负担;主观原因是有的患者就医观念不正确,只相信大医院,不相信基层医院,人为造成看病难、看病贵。治病要“对症下药”,《申论》中解决问题也是如此,解决问题的对策总是针对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来提出来的,针对上述资料,要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府就必须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改变一些患者不当的就医观念,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其中对策之一。可见,解决问题的对策,很多情况下是应考者针对资料作深入分析后得出来的。
0 |# f& k% n; T. w @% D# r% E; j1 I( T, `
第三关.标题制作关# V% z9 Z& ~ Q6 F: P; v
; N- r! w+ k3 p" C* f' h9 u
《申论》考试在作文部分,一般都要求考生自己制作标题,然后再作文。标题制作水平最能体现出一个考生的写作水平。 Y1 P- q: o& Q* E; `* s* R2 Q
1 j9 b( R4 |: g, p5 K
在阅卷中发现,考生在标题制作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标题;二是命题过于随意,比如有的考生拿所提供的资料中某一句话作为文章的标题;三是标题偏离主要问题,跑题严重。
0 {+ e$ c/ Q+ ]3 T, F
. n- ~" V h3 x/ ?' Z6 L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作文缺乏标题,显然不符合作文要求,在评分时必然要扣一定的分数;随意拿资料中的某一句话作为标题,尤其是当这句话与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无关时,说明考生写作能力低下,也不会得高分;偏离主要问题的标题,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容易出现跑题,更是有违命题者的意图,导致最严厉的扣分。
- ~; _' N# J. \/ j! ~$ W" G& v/ ^# e; u# A- Q
标题在文章写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它“居文之首,勾文之要”,是对全篇文章思想内容最鲜明精炼的概括,它既是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强化阅读兴趣的作用。《申论》作文标题制作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阅卷人的心理和对分数的评定。; f6 n( } j4 k: [8 q+ [
$ i+ G2 O* V2 J
《申论》标题制作虽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一般的规则还是要讲的,大体上应做到两点:一是标题要紧扣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能鲜明揭示出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二是要体现出政府对解决主要问题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通过一些有倾向性的词语表现出来。如针对的是公共安全问题的,可以用“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作标题,若针对的是虚假广告问题,可以用“重拳出击虚假广告”作标题,其中的“维护”、“重拳出击”就能鲜明地体现政府的态度。
' W- W/ S$ k! `5 H
7 F/ O' e% S4 x# u+ Q8 M 第四关.角色定位关
' W% [! g+ ^, d7 q$ f
( k. g* K: U! y2 \. T% @& _ 在《申论》考试中,考生在人称问题上常犯的毛病是忘记身份,以至于身份不明,没有进入所要求的角色进行答题。这样答题的后果就是容易出现学生腔,泛泛而论,缺乏实际价值和针对性。
9 H! W, n( S, @5 @: {$ y1 Z3 O7 k' f+ D% @* }, n$ \
《申论》与传统的作文考试的其中不同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称角色定位上,传统作文的人称,有比较自由的选择余地,但在《申论》考试中,它的角色是规定的,是虚拟的政府工作人员某一角色。我们以中央历年试卷中所规定的角色为例,2000年是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2001年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2004年是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2007年是中央有关部门联合成立的调查组;2008年是水电规划部门。各省题目也是如此,有的有具体明确的角色要求,有的虽然没有写明,但同样要求从政府的角度来论述,提出对策或意见。
$ P' N: \. H8 D) `
% a: o9 T' ~; A 因此,考生必须完成传统作文中角色观念上的转变,要具有鲜明的国家公务员角色意识,然后按照答题要求的“虚拟身份”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论述问题,只有这样,提出的对策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具有实际价值。% y+ p0 \) Y1 {. g( m$ y$ Q
) ?1 P3 \& d# |% x 第五关.语体把握关5 R. y- v) r2 [
) p5 [* x& l |1 b* }) }# D5 x2 ? 不少考生在《申论》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一突出问题,是语体把握不当,其后果是导致缺乏《申论》特色。
( P' o" z7 T+ Z
) H+ M4 [7 x3 V7 m( N" w$ g0 \ 所谓语体是指为适应题旨和语境的需要而实现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语言运用体式。一般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其中书面语体包括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不同语体有不同的表达风格、色彩和语感,公文语体简明朴实,政论语体严谨庄重,科技语体准确简洁,文艺语体形象生动。
& Y4 B" ^; s% s) _- Z! t0 W# s* w6 B- `# |: ?2 D
《申论》试卷结构较为复杂,往往有多个答题要求,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题要求,这就造成语体的运用与把握变得多样化,采用何种语体要视不同情况而定。
( z0 s; ?, e: R, U, a9 \, z" m4 {4 b7 G- G6 C
我们以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为例,该试卷上一共有三道题目:一是“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是“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宇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6 Z' D6 P4 t) E/ S5 \
" u& j6 V* I$ r) r2 o9 `2 q7 p
考生在回答第一题时,语言表达上,为了做清楚明白,应采用以说明为主的、准确简洁的科技语体,既要说明主要问题是什么,又应说明主要问题产生原因包括哪些方面;作答第二题时,语言应采用庄重明确、条理分明公文语体,格式上要分条列项;作答第三题语言表达宜采用政论语体,这样有利于对资料所涉及的问题展开分析论证。文艺语体不适合运用到《申论》的写作中,文中不必运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也不应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必引用诗词警句,否则都会影响得分。
4 X% @' U) m0 s4 o9 ^* h O5 T. Q# R6 ]/ f/ g4 _
可见,《申论》考试语体的掌握运用比较复杂,传统的作文考试一般只根据所确定的文体,采用某一种语体,而《申论》考试是多种语体的综合运用与掌握。6 u/ [8 T+ h. X* o l( a
( I! A$ }4 g0 }; r" P4 d
总之,影响《申论》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作为考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以上“五关”尤为重要,只有学会闯这“五关”,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3 g6 V8 a; w& E7 E
+ }6 z9 e+ o8 ]* U0 ]/ ^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中文系杜兆贵《应用写作》)3 M. F1 |$ U/ a! Y) K8 L( ^: `+ }
1 x& }( M) y( x8 R" K+ F
|